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A. 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 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 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
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
A.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B. 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
D. 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 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
A. 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 B. 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 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D. 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B.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 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
C. 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D. 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
(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A. 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 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 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