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B.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 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
C. 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D. 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
(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A. 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 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 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B.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