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B.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的理念,体现了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故A项正确;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的说法错误,且与题干无关,排除B。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民族认同,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政党的作用,故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查看答案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查看答案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 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 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 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

A.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 贵族政治渐趋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 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B. 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C. 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D.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