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由材料可知,他评论的是
A. 先秦儒学
B. 汉代儒学
C. 宋代理学
D. 明末清初思想
《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李贽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下列对朱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B. 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C.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
(题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提出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C. 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