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A 【解析】:“通过外在探求实现”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不是王阳明心学的认识论,王阳明心学的认识论是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所以有④就不能选择,因此选择A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朱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B. 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C.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

 

查看答案

(题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提出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查看答案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C. 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查看答案

朱熹认为:“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由此可见,朱熹

A. 要求世人首先做到“心知肚明”

B. 重视精神对行为的引领作用

C. 将实践作为检验“天理”的标准

D. 优先探讨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查看答案

二程否定汉儒董仲舒的人为人格神的说法,直称“天者,理也”。进而指出:天理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二程

A. 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B. 对“天理”论有新的感悟

C. 主张通过学习领悟天理

D. 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