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否定汉儒董仲舒的人为人格神的说法,直称“天者,理也”。进而指出:天理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二程
A. 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B. 对“天理”论有新的感悟
C. 主张通过学习领悟天理
D. 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B.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董仲舒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A. 董仲舒的个人威信 B. 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
C.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D. 其他学派的主张不适应治国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在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 独尊儒术学说
B. 君权神授学说
C. 崇尚法制学说
D. 天人感应学说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 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 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 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 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根据《六经》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这说明西汉初年
A. 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B. 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
C. 宗法制度得到继承发展
D. 较多的儒生成为统治上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