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解析】 (1)“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丞相的作用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材料的意思是宰相要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今我朝罢丞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材料反映了秦朝设立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废丞相之后,权分六部。分别设立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管理国家的行政、司法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就是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通过逐层分析,纵向对比,就能概括出明朝的政治特点。 (3)“共承庙宇,统理海内”,秦汉时期,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唐宋时期,宰相的权力不断分割,削弱,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但是仍然不敢独断专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失去相权的制约,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以答出发展趋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西汉建立不久,异性王被一一铲除,通行弟子被分封到各地,与此同时全国还要约15个郡的土地归中央直接管理。郡国并行制成为汉初基本政治制度,然而到文景时期,同姓王势力坐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景帝武帝等采取以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诸侯王开展了一系列斗争。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查看答案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通判负责监督    B.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查看答案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 荐举制    B. 封邦建国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查看答案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荫制

 

查看答案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