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B 【解析】 试题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是明朝初期朱元璋时期;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在北宋;D表述错误,明朝在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作为加强皇权的措施,因此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 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查看答案

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

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查看答案

城市化是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城市化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城市地理空间的拓展;城市设施的近代化和管理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

年代

城镇人口(万)

占总人口比重(%)

发展中国家水平(%)

1843

2070

5.1

4.4

1894

2351

6

 

1949

5765

10.6

16.7

1957

9959

15.4

 

 

 

数据来源自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1992,黄士诚《城市建设经济学》1987(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统计数据的时间分别是1850和1950)

材料二  上海在晚清已经通行了电车,而北京直到1921年才成立北京电车公司。该公司在筹建过程中,遭到各界的强烈反对。“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然而,京师总商会认为,京师并非通商口岸,而民房、商店又栉比繁多,若势必兴办,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现代史》(下)

材料三  从晚清到民国,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公共空间,博物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园、新式剧院等,生活于城市中的人,无处不在地被空间规训着,公共空间成为国家和精英规训、引导大众文化的场域。

—摘编自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哪些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知识,以“近现代中国城市化的困境与意义”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查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  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亲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