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

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查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  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亲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

 

(1)态度:反对(拒绝)。 变化:主张日后自我兴办。 出发点:维护国家权益。 (2)意图:富强制敌。 特点: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或曲折发展) (3)影响: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近代化;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 【解析】 (1)态度: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当经剀切禁阻”、“中国亦易正言拒绝”可以得出其态度是反对或者说拒绝。 变化:由材料二中的“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可以得出,与材料一比较可知,其变化是由反对修铁路到主张日后自我兴办。 出发点:由材料一中的“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和材料二中的“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可以得出其出发点是要维护国家权益。 (2)意图: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回答。由材料三中的“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可知其意图是富强制敌。 特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四”概括。由材料三中的“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和材料四中的“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和“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其特点有: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或曲折发展) (3)影响: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由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李鸿章由反对修建铁路到主张日后由中国自行修建可以看出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由材料四中修建铁路不断增加可以得出推动中国近代化;由材料四中说到的中国的铁路修建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外国列强可以得出这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原因:应该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封建政府的腐朽没落和主张修建者自身的局限等角度回答即可。具体来说,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16世纪,儒家传统的“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开始松动,因为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开疆辟土,从而对传统的儒家价值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商人不再仅仅对士的价值体系一味地“附庸风雅”,而是通过所谓的士商“异业同道”,使儒家的“道”获得了新的意义。儒家价值在商人中间仍然得到尊重,并且受到有力的维护。从“儒贾”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以及由“儒贾”所代表的商人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们并非是要摆脱或挑战儒家既有的价值,而是努力地要使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伦理规范、价值体系,以便名利双收。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材料二  近代以降,“士农工商”的金宇塔状的社会等级结构初步被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十几年,一个新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近代市民群体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市民群体是指近代城市社会结构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市民所组成的集合体,主要包括工商业者(来源有近代外资企业的买办、新式商人、新式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学生和小业主等,他们构成了近代城市社会阶层体系。在清末民初之际,市民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895-1905年、1905-1911年、1911-1920年。

——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儒贾”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的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A. 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 始终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

C. 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 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

 

查看答案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图1、图2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

A. 客观地宣传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B. 展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

C. 反映纺织业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 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

 

查看答案

下表为某国《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位:%)它反映的史实最可能是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928

39.5

60.5

1932

53.4

46.6

1937

57.8

42.2

1940

61.2

38.8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B. 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推进

C. 德国——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 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