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的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A. 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 始终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
C. 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 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图1、图2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

A. 客观地宣传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B. 展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
C. 反映纺织业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 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
下表为某国《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位:%)它反映的史实最可能是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1928 | 39.5 | 60.5 |
1932 | 53.4 | 46.6 |
1937 | 57.8 | 42.2 |
1940 | 61.2 | 38.8 |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B. 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推进
C. 德国——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 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
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浪费性支出”提供有力依据的是
A. 兴办公共工程 B. 开展蓝鹰运动
C. 实行通货紧缩 D. 政府整顿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