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中总结:“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 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C. 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中抢占了先机
D. 西班牙人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
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年是框架构建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改革
A. 实现了重心向城市转移
B. 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
C. 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
D. 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从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这一改革
A. 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B.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
C. 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D. 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
A. 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B. 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
C. 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
D. 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民国初年,上海棉业巨子穆藕初有鉴于我国之实业仅发达于上海、天津、汉口等口岸,因此他主张,振兴实业须着眼于内地。一方面应先推广铁道以便运输;一方面改良农作,增进产量,“使内地金融,逐步呈活泼气象,人民生计渐能裕余,然后酌量各地情形,次第谋划各项实业,农工并兴,而商业亦随之以发达矣!”该主张
A. 有助于拯救中国之贫弱败亡
B. 客观上加剧列强资本输出
C. 有助于挽回中国之利权损失
D. 实现了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
A. 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C.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D. 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