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
A. 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C.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D. 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B. 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C. 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
D. 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
《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A. 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B. 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C. 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 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 冶金工具革新
B. 农业技术进步
C. 风能普遍利用
D. 小农生活富足
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出现的前提是
A. 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 国家减轻对豪强的依赖
C. 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 —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