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中叶,机纱开始进入华北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北以机纱为原料的手织...

19世纪中叶,机纱开始进入华北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北以机纱为原料的手织业逐渐兴旺,1929年,河北省手织业使用机纱6348.32 万斤,1933年,山东省手织业使用机纱达8214.84万斤,这些机纱中很大一部分是国产机纱。这反映了当时

A. 华北地区传统手工业对机纱的抵制

B. 华北手工业为当地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

C. 华北农村尚未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华北农村手工业对当地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D 【解析】 “19世纪中叶,机纱开始进入华北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北以机纱为原料的手织业逐渐兴旺”说明华北地区传统手工业对机纱的需求旺盛,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当地工业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华北地区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错误;华北手织业使用的机纱中很大一部分是国产机纱,这说明华北农村手工业对当地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廷的割台讨论与各省官绅的反割台奏请几乎同时展开,台湾京官叶题雁等人的呈文中写道:“议者必谓统筹大局,则京畿为重,海疆为轻故耳。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这表明

A. 甲午战败已使清廷人心尽失、统治瓦解

B. 清朝的官绅们都已具有强烈的主权意识

C. 时人的皇权认同高于国家认同

D. 清朝部分官绅受到公车上书的影响

 

查看答案

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蚕丝非常畅销,号称“湖丝遍天下”,当地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便是养蚕、缫丝和丝织业,甚至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该现象说明当时

A.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 海禁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江南地区农业日渐衰落

 

查看答案

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出身的有48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

A. 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

B. 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D. 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

 

查看答案

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说明

A. 皇帝在政务上拥有最终决策权

B. 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C. 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D. 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

 

查看答案

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

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 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