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德、嘉靖年间,国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沿海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德、嘉靖年间,国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沿海各地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贾对开放海外贸易的要求也就更加强烈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欧洲殖民国家先后侵入南洋,使南洋各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不能继续保持,明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日益感到有开放海禁”的必要。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已被威继光等所击败,消除了使明王朝采取闭关政策,厉行海禁的主要因素,因而在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逐渐开放“海禁”,准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活动。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随着英国人的新权力在中国沿海边境的确立,引起了人心向背的变化:了一方面是对清政府日益疏远,一方面出现对外国人效忠的迹象。广州商人和仆役实际上参与西方扩张的活动,助长了这一人心转变的过程。当怡和、宝顺和旗昌等洋行在通商口岸扩大合法贸易并在口岸外的轮泊处发展鸦片贸易时,他们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南方招募来的中国帮手。广州和福建商人也独立自主地迁往上海,从事合法的与非法的贸易。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中国开放“海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后期与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不同。

(3)我们从明清海外贸易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1)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南洋朝贡贸易收入的锐减;倭患的减轻和海防的巩固;沿海地区商民的斗争。影响: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便于欧美农副产品包括高产作物进入中国,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方交流。 (2)外贸中的地位不同:晚清主要体现为被动的对外贸易;明代政府主动进行对外贸易。 外贸主权不同:晚清贸易主权部分丧失,迎合列强侵略需要;明代掌握完全的贸易主权,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贸易环境不同:晚清遭受列强的侵略或瓜分;明代击败倭寇,抵制了殖民入侵。 中国商人对外贸易的态度不同:晚清部分商人参与西方扩张并依附于列强;明代商人强烈要求进行海外贸易。 (3)启示:坚持在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反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坚决打击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以捍卫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贸易原则;等等。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国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可见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急需开拓海外市场;由材料“洋各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不能继续保持”说明南洋朝贡贸易收入的锐减;由材料“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已被威继光等所击败,消除了使明王朝采取闭关政策,”说明倭患的减轻和海防的巩固;由材料“沿海各地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贾对开放海外贸易的要求也就更加强烈起来”说明沿海地区商民的斗争。第二小问,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取消闭关锁国政策便于欧美农副产品包括高产作物进入中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方交流。 (2)明朝中后期我国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享有完全的贸易主权。晚晴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部分丧失。基于此,可以从外贸中地位、外贸主权、贸易环境和中国商人对外贸易的态度等方面归纳。 (3)从晚清我国屈辱对外贸易来看,要在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来看,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从晚晴对外贸易实践来看,要坚持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85年,国家取消了计划外价格不得高于计划内价格20%的限制,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1989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这表明我国

A.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调节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

 

查看答案

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沈阳市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经过政府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和扶植,生产获得显著发展,年生产总值达数亿元。这一成绩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 责权明确的促进    B. 市场经济的刺激

C. 生产关系的变革    D. 公私合营的激励

 

查看答案

1945年7月,英国战后进行了第一次大选,工党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化,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健制度。结果工党领导艾德礼出人意料的战胜了二战英雄保守党的领导丘吉尔。工党大选能够获胜主要是因为其主张

A. 顺应了战后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B. 顺应了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C. 体现工人利益得到他们大力攴持

D. 得到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

 

查看答案

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对精简,大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

A. 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B. 颠覆三权分立体制

C. 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

D. 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

 

查看答案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

A. 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 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