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国家取消了计划外价格不得高于计划内价格20%的限制,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1989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这表明我国
A.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调节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
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沈阳市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经过政府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和扶植,生产获得显著发展,年生产总值达数亿元。这一成绩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 责权明确的促进 B. 市场经济的刺激
C. 生产关系的变革 D. 公私合营的激励
1945年7月,英国战后进行了第一次大选,工党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化,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健制度。结果工党领导艾德礼出人意料的战胜了二战英雄保守党的领导丘吉尔。工党大选能够获胜主要是因为其主张
A. 顺应了战后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B. 顺应了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C. 体现工人利益得到他们大力攴持
D. 得到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
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对精简,大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
A. 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B. 颠覆三权分立体制
C. 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
D. 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
A. 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 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拥有“机会”是因为率先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英国“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包括获得北美新法兰西
C. 英国的“意愿”是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推行殖民扩张
D. 英国对拒绝其“意愿”的中国使用武力并割占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