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拥有“机会”是因为率先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英国“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包括获得北美新法兰西
C. 英国的“意愿”是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推行殖民扩张
D. 英国对拒绝其“意愿”的中国使用武力并割占香港
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和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殖民地或领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的直接原因是
A. 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
B. 与法国争夺海上霸权
C. 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
D. 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1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
A. 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减弱
B. 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
C. 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
D. 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上书说:“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禁商犹易,禁寇实难,此诚不可不亟为之虑。”据此可知,他的主张是
A. 开放海禁
B. 闭关锁国
C. 平定倭寇
D. 盐铁官营
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 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B.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D. 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当地一句谚语:“当得穷,六月里骂长工。”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这反映了当地
A. 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租佃关系下地主的无奈
D.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