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一项研究表明: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墨西哥农作物种植面积缩减了400万公顷,同期农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了10%,而且这一状况正在随着农产品关税的进一步降低而恶化。这一研究成果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
A. 只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
B. 受制于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
C. 加快了墨西哥农业的经济转型
D. 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
《金融时报》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下列所述可以作为此结论的依据的是
A. 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多
B. 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矛盾有关
C. 多极化趋势发展削弱了大国霸权主义
D. 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优势输出民主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这表明
A. 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B.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C. 经济全球化只是理论不可能实现
D. 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 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D. 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 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 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 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时间 | 国营经济 | 合作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接近0% |
A. 资本主义工商业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新民主主义经济
D. 社会主义公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