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 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 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 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 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D. 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该材料意在强调
A.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 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 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 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