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 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材料三全面批判封建思想触动了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3)否定一切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 【解析】 (1)共同点,依据所学可知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思想,学习西方的科技,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不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抓住关键词“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是对比的基点,结合材料内容即可找出答案: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则认为,外国侵略还是小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者才是大祸。 (2)该问题可以转换成新文化运动比洋务运动及地主阶级自强派的进步性体现在何处,即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则认为“民权学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却提出了要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只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3)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补充,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局限性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态度,产生了否定一切古代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 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B. 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 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D.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查看答案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 五四运动爆发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查看答案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这场“激烈变革”是指

A. 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

 

查看答案

“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为实现此梦想,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D. 民主与科学

 

查看答案

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三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