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文集》中记载:“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表明作者
A. 倡导经世致用
B. 反对诗文创作
C. 极力尊崇道统
D. 抨击八股取士
下图人物在五四时期被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黄宗羲提出“是非决于学校”,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其相同实质是
A. 猛烈抨击社会时弊
B. 倡导君臣平等思想
C. 抨击官吏腐败行为
D. 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 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B. 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 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落后时代潮流
D. 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守仁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守仁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 提倡“知行合一”
D. 赞成天人感应
(题文)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