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表明
A.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
B. 工业化建设内容不断调整完善
C.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
D. 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 满足战争需要
B. 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 推动农业发展
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A. 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A. 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 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 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 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苏共中央审定的正式课本,认为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是完全正面意义的,是对十月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惟一正确选择。这种观点
A.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色
B. 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总结
C. 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
D. 体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客观分析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美元贬值15%--20%的计划与英法进行协商,遭到英法的拒绝,但美国依然采取贬值政策,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这说明
A. 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B. 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通货膨胀
C. 各国为转嫁危机强化贸易壁垒
D. 尚未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