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B 【解析】 材料中“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的意思是不实行分封制,所得到的效果是“使后无攻伐之患”,意思就是说避免了诸侯之间的彼此征伐,这是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郡县制的作用,不是指出分封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分析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主要是说明郡县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 确立正统地位    B. 树立专制权威

C. 制造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

 

查看答案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

A. 推行郡县制    B. 推行分封制    C. 废除郡县制    D. 废除行省制

 

查看答案

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 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C.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诸侯称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这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查看答案

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我们认为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

A. 开创了新的时代    B. 华夏族开始形成    C.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 宗族关系出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