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不一致
A. 理性寻找爱国与法制平衡点
B. 正义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制裁
C. 盲动的民族主义破坏民国法制
D. 以违法的行为表达爱国不可取
(题文)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在于甲午战争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C.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 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A.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 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 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 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D. 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