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济学家曾说:“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材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 区域集团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 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 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C. 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D. 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题文)对于人口迁移现象,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 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 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 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你们上了特区这条船,就不怕船翻了?”1981年第四季度广东、福建走私贩私愈演愈烈以来,改革者开始受到类似“忠告”。一位领导从深圳回来后说:除了五星红旗还在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种声音的出现表明
A. 特区经济活动排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 广东、福建缺乏建立经济特区的优越条件
C. 设立经济特区意味着国家出现分裂的征兆
D. 改革开放初特区围绕姓“资”姓“社”出现问题
1963年,经互会成员国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2%;到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4%-17%.内部贸易占48%-52%。这一变化表明
A.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完成重建
B. 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
C. 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经扫清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1952年英国对华出口额为300万英镑,1953年上升为1030万英镑,1957年达到1200万英镑,1958年又增加一倍多,同时中国对英出口额也有大幅度增加。中英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 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
B. 中英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C. 我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