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那时候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却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该学者( )
A.正确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
B.认为改良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
C.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理由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虽然失败了,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也及格了,只不过从成绩上分析不如日本这个优等生成绩好而已”。此观点旨在强调洋务运动
A. 开近代中国改良主义之先河
B. “求强”未果,但“求富”已得
C.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D. 改变了民族自卑的大众心理
右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C.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进行了大扫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少了2/3,新闻记者至少有24个被杀,60人被捕人狱,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这反映出( )
A. 报纸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B. 袁世凯借查封报刊巩固了统治
C. 当时传媒业出现万马齐暗局面
D. 报纸宜传混淆了人们是非观念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 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D. 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A. 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 如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 中国内地向外国人全方位开放
D. 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