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摘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为其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3)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1)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 (2)有利条件:提供了所需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3)评价: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4)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其他言之成理也可赋分) 【解析】 (1)因素:根据“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可知,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据“发布圈地法令”得出圈地法令的颁布;根据“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得出农业技术的进步;根据“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得出工业革命的进行。 (2)有利条件:根据“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分析得出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3)评价:根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得出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分析得出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4)综合材料,可从农业生产现代化、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等角度总结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历程,折射了整个中国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国内时代背景。

(2)上述材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案例,其中蕴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诸多启示。请运用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国家政策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关系。(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并据所学知识概述商鞅持此主张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的商业措施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明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全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

——摘编自《中美关系缓和的多角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

A. 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 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

C. 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 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

 

查看答案

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A. 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 中西观念存在冲突

C. 西方服饰普遍盛行

D. 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