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

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A.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C.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 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

 

A 【解析】 材料中认为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当时的俄国却不具备这种条件,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四月提纲”和平夺权的信息,故B错误;四月提纲发表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无产阶级力量强大,不是依靠资产阶级,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荣光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作者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A.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 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

C. 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

D. 体现了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

 

查看答案

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 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C. 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

D. 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材料三: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材料四: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什么,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1)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举足轻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人类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创造历史,而历史又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空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