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材料三: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材料四: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什么,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

 

(1)形式:铁犁牛耕。 时间:春秋战国。 影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原因: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或小农经济的狭隘性阻碍了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 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或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土地成为财富的象征,促使人们进行土地兼并;商人购买土地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减少了其他经济领域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可能;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措施及结果:统治阶级力图改革田制(采取了限田、颁布均田令等措施),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是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没有成功。历朝的民众(或农民阶级)暴动提出“平均”口号,要求平均地权,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因素:耕作技术、经营方式、经济政策(或统治者政策)、土地制度。 (4)因素:①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商品性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③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解析】 (1)第一小问,材料中“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铁犁牛耕;第二小问,铁犁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第三小问, 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 (2)第一小问,材料中“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反映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第三小问,由材料中“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说明土地成为财富的象征,使人们进行土地兼并;由“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说明减少了其他经济领域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可能,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主要阶级力量(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第三小问,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要从耕作技术、经营方式、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等方面分析。 (4)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可以从手工业、商品性农业和新兴工商业市镇等方面,如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1)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举足轻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人类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创造历史,而历史又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空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查看答案

梁实秋曾说:自从我们剪了小辫儿以来,衣裳就没有了体制,绝对自由,中西合璧的服装也不算违警……到如今理发匠都是穿西装的居多。梁实秋意在说明

A. 西装成了政府规定的统一服饰    B. 民众的服装有杂乱无章的特点

C. 辛亥革命以来人们着装的变化    D. 下层劳动人民多选择穿着西装

 

查看答案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查看答案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所占比例由2014年12月的85%提升到89%。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揭示了

A. 互联网基本替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B. 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很大影响

C. 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D. 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

 

查看答案

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幅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 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