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土布业,素为县属妇女的主要手工业,亦为当地最重要之土产也。往昔原料,均自种自纺……自海禁洞开,洋纱充溢国内,业是者,均转采购舶来品,农家棉产,几告绝种。”材料中的现象
A. 反映了崇洋风气日益盛行 B. 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C. 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 D. 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②市镇经济繁荣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题文)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某皇帝多次对大臣讲,农民在风调雨顺之年,数口之家犹可足食。如果遇到水早等灾害,谷物欠收,则全家饥困。这反映出小农经济()
A. 自给自足 B. 精耕细作 C. 十分脆弱 D. 男耕女织
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 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
B. 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
C. 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
D. 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