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

——《先总统蒋公全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并从近代化角度说明为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比较抗战前和抗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形成两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

 

 

(1)原因:落后的中国封建制度难于对抗先进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 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或者答“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3)同:全面抗日,持久抗战。 异:中共提出组织统一战线策略,反对冒险主义,相较国民党方针更为具体。原因:甲午战争:①清政府战略错误;②统治腐败;③没有广泛地动员民众。 抗日战争:①有正确战略的指导;②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③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 【解析】 (1)第一小问政治原因,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可从政治制度落后方面回答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方面回答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即可。 (3)第一小问,关于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各自的对日策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知道异同。关于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三“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等信息可从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角度回答即可。关于不同方面,根据材料三“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可从建立统一战线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根据材料三“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抗战策略缺乏具体方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腐败、缺乏民众支持和国际支援、战略错误等方面回答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共两党合作、战略策略正确、国际支援等方面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对该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思想是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判

B. 该思想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判

C. 该思想是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判

D. 该思想是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判

 

查看答案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 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 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 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查看答案

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作者持此观点的目的 是

A. 结合国情减轻变法阻力

B. 尊孔复古为称帝服务

C. 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

D. 定国教以树孔子权威

 

查看答案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 新思想的萌发

B. 《资政新篇》

C. 百日维新

D. 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