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 实业救国 B. 工商皆本 C. 重利轻义 D. 重商轻农
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工业尚未起步
B. 孟买的棉纱质优价廉
C.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 家庭纺织业逐步解体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 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D.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