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洋务运动之后
D.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C.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题文)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
A. 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 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 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 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的
D.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