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C.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题文)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
A. 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 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 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 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的
D.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