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C 【解析】 南宋遗民郑思肖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的说法不同,其原因是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角度不同,这说明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故C正确;即使是历史见证者,其观点也不一定全面客观,故A错误;元史专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故B错误;历史研究受制于科技、时间等条件也不可能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故D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查看答案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查看答案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

A. 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 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 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 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地区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查看答案

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 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 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 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