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三国在1943年冬发动了滇缅反攻战,经过三国军民的共同努力,大获全胜,打通了中印公路,加速和配合了中国反攻、盟军在东南亚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的进程。由此可见
A. 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的主战场
B. 滇缅反攻揭开了中国战场反攻的序幕
C. 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胜利的保证
D. 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伦敦居民能够一边在床上品着早茶,一边用电话订购他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全世界各种产品,并合乎情理地要求早班将它们送到自己家门口。他可以打发他的仆人到临近银行很方便地提取贵金属,可以随身携带铸币出国到任何异域,无需通晓当地的宗教、语言和风俗,稍稍遇到干涉就会认为受到侵犯而大为惊讶。”这里描述的世界体系最有可能处于
A. 1750年
B. 1850年
C. 1900年
D. 1950年
美国历史学家K.S.平森认为1870年至1900年的德国正在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与这一转变无关的因素是
A. 启蒙运动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德国统一
D. 德意志帝国成立
1811年,英国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压低袜子价格,严重冲击了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织工秘密组织起来,以“卢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机器生产日益普遍化 B.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C. 工业化加剧社会矛盾 D. 工人阶级生存艰难
1967年,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巧妙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作品
A. 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B. 是大萧条冲击下的产物
C. 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生活 D. 渲染了人们的彷徨迷茫
17世纪,荷兰、英格拉、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
B. 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
C. 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
D. 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