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 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 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 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 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 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 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