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空;三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此举先由山西、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

——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

 

(1)背景:官场吏治败坏;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尖锐。 (2)意义: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整顿吏治;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解析】 (1)依据材料“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的信息从官场吏治败坏、农民负担加重以及社会矛盾尖锐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的信息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以及增加政府收入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这些“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朝末年,周武帝统治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周武帝声称要“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于庙塔之下”,下令焚毁佛寺四万多所,佛寺土地财产充公;释放佛寺及佛教庄园的僧尼、“佛图户”达三百多万,释放的僧尼、“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恢复其国家户籍,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

——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 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B. 背离了传统儒学

C.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查看答案

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 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 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 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查看答案

(题文)(明朝)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曾令户部移文天下,课百姓种植桑枣。每里百户,种植枣桑秧苗二亩,违者谪戍边。这些政策

A. 推动了家庭手工业兴起

B. 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