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A.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A. “物皆有理”
B. “格物致知”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题文)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A.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 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 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