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 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 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 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A. 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B. 崇尚天人合一
C. 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 主张君权神授
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者有四人(隐、闵、子般、子恶),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春秋》对此或书以“薨”,或书以“卒”。这种表述体现了
A. 孔子的价值评判
B. 记载历史的客观性
C. 《春秋》旨在叙事
D.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在商、西周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