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 军机处会对皇权造成危害

 

D 【解析】 由材料中“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嘉庆帝认为军机处权势过大,可能会给皇权造成一定威胁,故D项符合;材料并未体现出来要惩罚军机大臣的意思;故A项错误,排除;B项说的是军机处的作用,与材料中皇帝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内容不符,故B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撤销军机处的内容,故C项错误,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注)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 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 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 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灿烂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由各得之以为姓;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儒家学说中还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简述儒家思想演变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道德修养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查看答案

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 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