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 格物致知
B. 正心诚意
C. 学以致用
D. 知行合一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A. 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 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 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 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