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A 【解析】 试题据材料提到,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思想,“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体现了大一统集权思想,故A正确。“战阵之间,不厌诈伪”体现兵不厌诈思想,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体现以法治国,反对贵族特权的思想,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反映了保密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A. 百家争鸣的结束

B. 思想兼容的走向

C. 国家统一的趋势

D. 各种学派的诘难

 

查看答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A. 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 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 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 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二康君枉议辛亥,谓其致国粹之丧失,教化之陵夷,政治之窳败,国命之分亡,诋毁共和,提倡虚君共和。吾等愤然击之。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三康氏支持洋务,甲午战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力推变法,实为独主历史潮头之伟人。辛亥之后,坚持皇帝制度,有违历史大潮。就大时代而言,此两者皆为正常康君之左右,皆为人性之常态。

——摘编自胡英时《论人的思想变迁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两种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五口通商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

清帝退位

新文化述动

五四达动

中共一大

国民大革命

-八事变

开国大典任

 

选上表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