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 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 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 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 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孔子庄子
B. 孟子荀子
C. 荀子韩非子
D. 孟子韩非子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 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B.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通过礼仪教化,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D.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有些君主还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这些想象说明
A. 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C. 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
D. 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