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

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

(3)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阁权地位“经常受到挑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清朝设立军机处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5)以上材料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特征是什么?

 

(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失误。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 (4)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5)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 (1)据材料“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等信息分析概括可得出丞相作用。 (2)据材料“往往病及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分析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 (3)依据明代内阁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归纳可知明代内阁的性质。依据明代内阁制度的相关所学内容可知皇帝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以牵制内阁,而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内阁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4)据材料清朝军机处的职能“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结合教材清朝军机处设立的影响和作用相关内容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5)据题中四则材料可知汉唐时期宰相权力较大,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知识分析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恩格斯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 两国努力追求各阶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两国在政治文明实践中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C. 两国的社会结构及治国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D. 两国是以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为本质目的

 

查看答案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 甲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B. 乙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C. 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D. 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查看答案

罗马共和国初期的法律,许可债权人把长期拖欠的债务人逮捕,关在私设的地牢内,把他卖充奴隶,甚至杀掉他。平民要求废除这些法律,并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公元前494年,为数颇众的平民退出罗马,移到城外3英里的阿尼奥阿河畔之圣山,发表宣言,除非他们的要求获准,他们不再替政府打仗及工作。最后元老院满足了平民的要求。由此可知

A. 这次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模式

B. 直接导致罗马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 这时期的罗马法己经是成文法

D. 双方的妥协使罗马的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查看答案

典法律规定在没有其他兄弟的情况下,妇女的儿子才可以继承该妇女父亲的财产,因此对于雅典妇女而言,生儿子是天大的事。这是由于

A. 儿子是唯一继承者    B. 妇女无力管理遗产

C. 妇女不具有公民权    D. 遗产属于私有财产

 

查看答案

《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 最高权力机关

B. 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 最高行政机关

D. 最高立法机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