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

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①分封遗风

②宗法观念

③皇权思想

④世袭制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D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可知①②正确;“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可知④正确;“自为枝辅,以卫王室”体现了皇权思想,③正确。故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任何背景的才德之士都可通过考试出任官职;当然,富裕家庭和权势人物的子弟更有时间接受教育。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任何近代前或甚至很多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图一所示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朝代开创的?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

(2)材料二中“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的现象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宋朝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查看答案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查看答案

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A. 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 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 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设置了军机处

C. 扩大了六部权限

D. 推行了行省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