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卷三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1)丝织业最发达;是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多;有一定分工;技术水平高;出现雇佣关系;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2)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材料二:“匠有赏主,计日受值”。这里的机户(主)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匠)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解析】 (1)依据材料二“多以丝织为生”归纳出丝织业最发达;依据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说明存在雇佣关系;依据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归纳出人数多,以及材料二“织丈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归纳出分工和技术高,依据材料二“若机房工作减”归纳出劳动力市场市场形成。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最大特点是具备雇佣关系,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以及材料二“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回答。结合所学从早期资本家和早期雇佣工人以及存在雇佣关系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1)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述秦汉至两宋时期“帝国文化”的形成过程。

 

 

查看答案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查看答案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查看答案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查看答案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 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