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B.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C.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许多巨人“不再集中他们的思想与他们的才干于来世天堂上的存在了。他们竭力想建设他们的天堂在这一个地球上,并且老实说,他们的成功是很多的。”这反映出“运动”
A. 缺乏创造性与想象力
B. 重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C. 价值观缺乏坚实基础
D. 尝试构建理想社会蓝图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 认识你自己
B. 美德即知识
C. 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D. 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理解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B. 雅典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C. 城邦政治中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 神在雅典人心中的地位提高
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形成了以个人人性修养为主的思想路线。明末东林党精神领袖顾宪成说:“官辇毂(在朝廷做官),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东林党人强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据此可以推知,东林党人的志向
A. 继承发展程朱理学注重个人人性修养的文化传统
B. 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
C. 反映了明末官场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和士人隐居
D. 取决于精神领袖顾宪成等人的日常讲座和熏陶
(题文)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