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

B. 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 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D. 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材料“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体现了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体现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A.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 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 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D. 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

 

查看答案

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他也在一年零三个月平定南赣匪患,四十三天平定宁王叛乱,堪称军事天才。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心学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B. 心学强调内心强大力量

C. 心学重视人的社会责任

D. 心学脱离儒学自成体系

 

查看答案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查看答案

“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

A. “仁政”思想

B. “天人感应”思想

C. 宋明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