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
A. “仁政”思想
B. “天人感应”思想
C. 宋明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A. 勤俭节约
B. 天人感应
C. 重农抑商
D. 格物致知
夏商周的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官办性质,旨在为统治集团培养后继人选。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人办学应运而生,从而开始了史官文化向诸子文化的转化。材料表明
A. 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
B. 知识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C. 社会变革促使贵族政治瓦解
D. 社会变革促使新思想出现
韩非子说:“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这一思想可概括为
A. “专职专任,定位管理”
B. “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C. “恩威并施,赏罚并重”
D.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