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 用法家思...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B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A. 勤俭节约

B. 天人感应

C. 重农抑商

D. 格物致知

 

查看答案

夏商周的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官办性质,旨在为统治集团培养后继人选。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人办学应运而生,从而开始了史官文化向诸子文化的转化。材料表明

A. 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

B. 知识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C. 社会变革促使贵族政治瓦解

D. 社会变革促使新思想出现

 

查看答案

韩非子说:“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这一思想可概括为

A. “专职专任,定位管理”

B. “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C. “恩威并施,赏罚并重”

D.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查看答案

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A. 知行合一

B.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 实行仁政

D. 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成为中国社会上的普遍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商已成为社会共识

B. 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C.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 商人地位普遍高于儒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